近日,复旦大学推出首批7门课程思政校内公开课,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开门上课:首批校内公开课颇受好评
公开课的七门课程分别是:经济学院教授石磊开设的《经济与社会》、上海医学院教授彭裕文等的《人文与医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郑长忠的《中国社会政治分析》、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国希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院教授潘伟杰等的《法律与社会》、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建军的《政治与社会》和物理系教授蒋平等的《环境与人类》。
校内公开课在提供多元选择的同时,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此次公开课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校领导、各院系教学院长、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成员、青年教师、学校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人员等纷纷走进公开课课堂,参与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设工作。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也听取了郑长忠和刘建军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并于课后进行了交流。
稳步推进: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全过程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结合中央和上海市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的最新部署,复旦大学高度重视,积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2017年6月,复旦大学获批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试点,此后便依次推进了3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2门“中国系列”课程、13门综合素养课程、28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首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
新时代,新出发,复旦大学力图整体建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有机相融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圈,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多层次互补的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促使各类课程有效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017年7月至9月,学校分别召开多次会议,专题讨论课程思政及教材建设工作。在《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和《复旦大学教材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两个文件中,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组织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内涵和要求。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稳步推进针对全校各专业全覆盖的“三十百”示范工程,力求建设三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二十门课程思政示范在线课程、一百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
(信息来源:复旦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