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福建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意见的部署和要求,日前,福建省“双一流”建设专家咨询论证会在福州召开。会上,专家委员会对各校“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咨询论证,提出意见建议。
稳步推进福建省“双一流”建设工作吹响号角
据了解,2017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闽政〔2017〕11号),对福建省“双一流”建设做出了明确部署。按照国务院部署和要求,福建省大力支持厦门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福州大学化学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在开展国家层面“双一流”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省域范围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由于各高校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学科建设差距较大,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采取分类分批方式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主要面向办学基础良好,综合实力较强的部属高校(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和3所省属高水平建设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主要是实施“高峰”“高原”学科计划,拟遴选40个左右高峰学科与60个左右高原学科。
目前,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5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已编制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闽江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8所高校提交了《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全省8所高校报送46个高峰学科(群),12所高校报送65个高原学科(群)。
特色鲜明 5所高校汇报“双一流”建设方案
会上,5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向专家委员会汇报了“双一流”建设方案,介绍了具体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周期,明确了改革举措、资源配置和资金筹集、评价考核和组织保障等安排。
1、厦门大学——打造中国高等教育版图的“福建升级版”
厦门大学提出,发挥厦大改革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携手省内高校,共同推动福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福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打造中国高等教育版图的“福建升级版”;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先进制造业大省、海洋经济强省、健康福建等重大战略,重点加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服务福建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学科专业结构性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供给,成为福建省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服务人才强省建设;加强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围绕海丝核心区、自贸区、生态文明先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建设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
厦门大学还计划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创业谷”,通过建设国际创新技术研究院、“海丝大学”联盟、两岸创新创业联盟等交流合作平台,建成一批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平台,努力促进福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能合作、经贸往来、金融合作和人文交流,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特色示范基地。
2、华侨大学——发挥侨校特色优势 整合海内外资源
华侨大学的整体建设目标为:到本世纪中叶,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大学排名前50名;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学校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先进大学行列。
华侨大学将发挥侨校特色优势、整合海内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以深化综合改革方案来推进“双一流”建设。计划到2020年,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办学规模方面,构建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占较大比例、境外生比例为25%的人才培养结构;科学研究方面,新增重点项目10项以上,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0项以上,新建国家级研究平台1-3个,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4个,新增国际联合实验室1-2个等;特色办学方面,新增海外华文教育办学点8-10个,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班项目每届招生达到300人,海外华人文化社团中华才艺培训班培训人数年均5000人以上,新增海外研究生办学点4-5个。
3、福州大学——创建创业型国际高水平大学
按照建设计划,福州大学将在国家和省“双一流”的支持下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群,在省“双一流”的支持下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学校提出,2020年,化学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有若干研究方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化学学科ESI进入1‰,材料学科ESI进入3‰,工程学科ESI进入4‰;理学、工学和管理学三大学科领域优势突出,新增1-2个ESI学科,希望有1个学科经过培育能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学校综合实力排名稳居世界650强。
福州大学将围绕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建设、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提高学科社会服务水平,聚焦卓越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筑学科人才高地,加强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大学科建设国际视野,弘扬校园优秀精神文化、着力发展文化软实力这6 个重点领域开展全国一流大学建设。学校还将科学应用高水平大学建设经验、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绩效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省“双一流”建设取得预期成效。
4、福建师范大学——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提出到2020年,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科学研究实力大幅提升,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若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或前列,办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师范大学前列,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实现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的战略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在补齐人才短板方面,学校优化并实施“宝琛计划”。具体来说,一是优化师资队伍各类结构。适度扩大专任教师规模,调整校内编制投放系数,确保编制资源重点向教学科研一线、向理工科学院倾斜,为理工科学院发展预留200名的青年博士招聘空间,蓄积学科发展潜力。二是提升师资队伍建设高度。健全领军人才全球招聘和校内培育机制,强化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支持优秀人才以团队方式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三是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完善薪酬分配体系,建立正常增薪机制,突出工作业绩导向,激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学校还将强化特色服务,进一步做精做优做强教师教育、教育研究,服务福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立足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拓展对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交流合作,服务国家全面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发挥“闽派语文”教学研究、教材研究优势,在服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广大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和重要作用;集合各学科力量,打造文化创意学科群,服务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精准对接产业发展。
5、福建农林大学——突出农林特色,争创国内一流
福建农林大学提出,到2020年,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在海峡两岸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教学型高水平大学,办学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农林高校十强,跻身全球前1000名。
学校将着力培养一流优秀人才,实施以“科教融合、实践育人”为重点的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建设一批品牌专业,探索建立通识课程体系、实施“互联网+课程”建设计划,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实施新一轮研究生质量提升计划等。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实施“双百”计划(百人引进、百人攀登),制定从“闽江学者—长江学者—院士”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方案,制定校金山学术“新秀—优青—杰青”的学术新秀选拔和培养体系。推动一流科技创新,推进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在林木、农业生态环境、海产品加工等领域新增国家级平台,实施海峡联合研究院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培育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实现国家级项目和奖励新突破,加强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区域特色发展、特色现代农林业、生态文明等领域发出“农林大”声音。
把脉开方权威专家咨询论证
此次,福建省邀请了15名专家代表组成专家委员会,对厦门大学等13所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咨询论证,发表论证意见。专家委员会主要来自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既有战略层面的专家也有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委员会组成的代表性、专业性很强。
“厦门大学如何服务福建的发展,能否再具体介绍一下?”“我想问一下华侨大学,你们的机械领域要怎么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各位专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对学校整体建设方案和学科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咨询论证,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帮助福建省高校查缺补漏,完善建设方案,引导福建省“双一流”建设科学发展,提高建设实效。
同时,专家委员会咨询论证意见将作为福建省遴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重要参考,并作为中期和周期评估的主要依据。
内涵发展“双一流”建设打造福建品牌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黄红武在发言中指出,“双一流”建设要增强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他表示,当前,福建“双一流”建设正式迈入快速起跑期,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关键靠人才培养、靠创新驱动。培养一流人才需要一流的教育模式创新,汇聚一流师资需要一流的发展机制创新,产出一流成果需要一流的管理方式创新。
他强调,福建“双一流”建设要紧密围绕“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使命和要求,以及福建省自贸试验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需要,主动适应福建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和培养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高端人才,增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产业需求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引才聚才效应,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增强高端人才集聚效应。要精准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合理选择国内外同类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标杆,以学科为基础,以重点领域的有效突破促进内涵发展,科学编制建设方案。要积极开展境内外一流学科合作,推动我省高校与境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开展深层次、宽领域、多模式的点对点合作与交流,推动一批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高校找准、确定合作对象。
(信息来源:福建省教育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