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3月27日晚19:30,由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与社会科学处主办的燕山大讲堂第九讲顺利举行。本讲主题为《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吴福祥教授主讲。我校和国内其他高校师生近500人积极参与了本次讲座。讲座由中文系李丽教授主持。
近些年来,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愈来愈受到历史语言学界的关注。很多学者针对接触性语言演变的机制、模式、类型和后果提出各种假设、主张和理论模型。其中影响较大的是Heine和Kuteva (Heine 2007,2008; Heine & Kuteva 2003,2005,2006,2007,2008)基于语法化理论和接触语言学构建的“语法复制”(grammatical replication)的理论框架。本次讲座,吴福祥教授在Heine和Kuteva的基础上讨论了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和语法变异,着重以中国境内南方民族语言的事实为例探讨了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的类型、机制以及识别和判定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现象的若干方法。吴福祥教授认为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其中语法复制包括语法意义的复制和语法结构的复制。并且用我国南方民族语言的事实讨论了同音复制、多义复制和接触引发的语法化等语法意义的复制类型以及结构重组、构式拷贝等语法结构的复制类型。吴福祥教授认为可以从演变性质的判定和复制方向的识别两个方面来识别和判定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在演变性质的判定方面,可以考虑跨语言罕见的语法模式、“配对”的语法化过程、“蔟聚”式语法化、语言接触的历史和现状等参数;在复制方向的识别方面,可以考虑语法范畴的相对“年龄”、语法化的相对程度、语法范畴的分布特征、语言类型学的语序关联、发生学关系的分布模式、语法描写者的观察和判断、人口统计学变量、平行的语法复制过程或者其他特征迁移的实例等参数。最后吴教授利用已经获得的语言接触的研究成果,对Heine和Kuteva的语法复制理论做出了完善和修正。
在互动环节,校内外广大师生与吴福祥教授就讲座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讲座深入细致,精彩纷呈,令与会师生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编辑 高慧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