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综合性大学正在探索“新工科”建设。“新工科”是相对“老工科”而言的:“老工科”主要与传统工业相对应,“新工科”主要与新兴产业相对应,是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兴起的工科专业。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对于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新工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当前,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新时期强国之利器,各国纷纷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主要战略。比如,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等等。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必须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在客观上对工科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相关学科不断推陈出新,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学科支撑。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有着发展“新工科”的强烈意愿;一些工科大学顺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也在进行学科的战略调整。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已积聚了发展“新工科”的雄厚基础和巨大能量。
只有发展“新工科”才能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发展“新工科”,不仅仅意味着培养模式的转变和人才类型的增加,而且具有占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意义。新兴产业的发展是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一些时候,技术对一个国家特别是后发国家的重要性要高于科学。因为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壁垒;科学原理是公开的,而技术手段很多时候是保密的。技术是生产力的实现方式,技术高才能产品好、国家强。当然,科学的作用是基础性的,是技术的支撑。“新工科”恰恰深度融合了科学和技术的各自优势。当前,“新工科”的发展主要以信息科学与技术为牵引,主要包括未来先进制造业所涉及的十大重点领域,同时涉及一些已显现出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如大数据应用、新材料、生命科学、量子科学与技术、创意设计等。这些正是综合性大学理科应用发展的方向,也是高水平工科大学集成创新的重要路径选择。这些融合科学与技术优势的“新工科”的发展,将有力促进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在世界产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采取有效举措推动“新工科”发展。新形势下,高校主管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应从战略高度认识“新工科”建设的重大意义,采取有效举措助力“新工科”建设。应给予办学水平较高的大学充分的自主设置新学科、新专业的权力,把推动学科交叉发展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完善相关政策,促进教育与产业、区域融合发展,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部门协同育人。高校应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敏锐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支持“新工科”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要加强跨学科中心建设,包括跨越院系的跨学科中心和同一院系内的跨学科中心建设,重视学科群发展,形成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新机制;建立不同形态的孵化器,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学成果向技术和产品转化;加强课程建设,重视开设前沿课程、小型课程和交叉课程,让学生对课程有更多的选择。当然,对不同高校来说,“新工科”建设的主攻点和制度安排应有所不同。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其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先进技术院所建设;高水平工科大学应与新兴产业及其龙头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努力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引导和支撑。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马陆亭,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