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燕大要闻 > 正文
2015/08/04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

教务处 赵春梅 刘叶涛

【新闻中心讯】为使机械工程教育适应新时期工业发展要求,加快智能装备应用及生产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机械教指委”)2015年工作会议于7月31日到8月3日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企业和新闻出版机构的100余名代表围绕“人才培养与智能制造”会议主题进行了报告、研讨和交流。会议共安排了1个主题报告、4个特邀报告和2个主题论坛。参加第三届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15年工作会议的60余名代表列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机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段宝岩教授主持。我校刘宏民校长致辞中提出,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致力于培养更多符合未来“智能制造”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处长讲话中指出,当前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主要包括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及实现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三个着力点,机械类教指委在落实我国制造业强国战略中要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机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主持会议开幕式

燕山大学校长刘宏民教授致辞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处长在会议上讲话

会上,机械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做了关于“工业理性与教育理性”的主题报告。他基于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把握,从教育哲学的高度阐释了“工业理性”和“教育理性”的概念及内涵。他认为,面对我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的教育中应该倡导一种工业价值理性,强调人的存在、进化、自由、社会责任,提倡去中心化、合作精神、互连与节制。同时在教育中倡导工具理性要素,即强调去中心化,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树立一种宏思维和大工程观。工程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工业理性,防止人本身被遮蔽。

机械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作主题报告

会议安排了4个特邀报告。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基于互联网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系统分析了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希望机械工程教育紧紧把握大数据、慕课等新生事物对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影响并有效利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和激发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东北大学赵继校长在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大数据、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当代高等教育的挑战,强调机械工程教育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最前沿需求。沈阳化工大学李志义校长在报告中提炼了新工业革命的特征,总结了这些特征对于高等机械工程教育的影响,他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例,强调了成果导向教育在智能制造时代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天津大学张策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在机械工程人才培养中进行机械发展史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

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作报告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教授做报告

沈阳化工大学校长李志义教授作报告

天津大学张策教授作报告

会议还设置了2个主题论坛,均以“机械工程教育如何适应新时期工业发展”为大主题,论坛一兼论专业认证,论坛二专论智能制造。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汕头大学顾佩华执行校长、太原理工大学吕明校长,西安理工大学李言副校长、我校赵永生副校长作为嘉宾参加了论坛一。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我校刘宏民校长、沈阳建筑大学吴玉厚书记、湖南科技大学刘德顺书记、北京华德液压集团公司杜旭东董事长作为嘉宾参加了论坛二。各位嘉宾结合本校或企业实际,就现阶段机械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交换了看法,并与到会代表进行了互动讨论。两个论坛气氛热烈、融洽且富有成效。

主题论坛现场

(以上照片由新闻中心学生记者齐智颖拍摄)

作为本次工作会议的重要成果,会议决定面向全国机械类专业发起关于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的倡议,呼吁全国机械类相关专业密切跟踪制造业的前沿进展,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时落实并体现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呼吁推动机械工程教育与行业的合作,呼吁机械工程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的紧密结合,呼吁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开展机械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

承办这次规模大、规格高、影响深、成果多的教育部机械教指委年度工作会议,对于推动我国机械工程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也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已有机械工程教育成果,守正创新,努力提高机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编辑/刘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