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

2024年10月12日

重庆大学以“头部企业”工程为牵引深化产教融合 服务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重庆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实施“头部企业”工程,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引领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合作,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聚焦关键技术突破,打造科技创新“增长极”。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完善“1个管理机构+ 5个科研实体”(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联合研究院、技术转移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科研组织体系,组建“跨尺度多孔材料”“量子材料与器件”“先进电能源化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加快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实施“头部企业”工程,成立工作专班,书记、校长牵头带队走访,先后与29家“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联合技术攻关、建设创新平台、培养高端人才等方面“双向奔赴”。在企业深度参与下,凝练20 个关键科学问题和20个卡脖子关键技术,组织实施极端环境智能装备、智能建造、新型储能材料等六大先导性大科学研究计划,催生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战略性技术和产品。二是共建校企创新联合体。加快新型高端实体研究平台建设,校企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平台20个。以“一企一中心”为目标,与相关龙头企业共建超算中心、智慧能源工程师技术中心、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工程师技术中心等,开展前瞻性科学问题研究、颠覆性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着力推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瓶颈问题。2023年,学校依托头部企业到账项目经费超2亿元,占全年横向经费约40%。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金沙科创园”,依托“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立“想法-技术-培育-熟化-转化-孵化-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链条,促进校企联合开展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和高效率转化,实现科研实力、重大科技任务、高水平研究成果、科技人才队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五大倍增”。近两年,全校转化科技成果300余项,转化金额达1.5亿元,吸引投资超3亿元。

聚焦卓越工程师培养,种好人才培养“试验田”。一是打造深化产教融合新机制。实施“产教融合协同发展计划”,建设校-企-地协同的新工科教育科创平台,校企联合专家组共同确定协同攻关课题清单,将企业工程实践中的“真问题”“真需求”融入教学和实践内容,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二是打造卓越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工科革新登峰行动”,深化工程硕博士教育改革,汇聚企业、科研机构和学校优质资源,在师资引进、绩效评价、项目支持、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制定专项方案,推动工程教育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评价重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企业实际需求,面向校内外组建800余人的创新创业导师库,招收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9个方向的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形成“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校企联合攻关”的良好局面。三是打造创新实践培养新平台。注重在重大创新实践中培养、造就和聚集人才,充分利用重庆“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以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为依托,加快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不断完善学校各类人才“引育矩阵”。做强做优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人才培养示范区,与西门子等40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建立带薪实习基地,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打造本研贯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创新重塑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提升教育赋能“驱动力”。一是打造规模化创新聚集区。优化学校空间布局,打造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建成创新创业平台19个,入驻创新主体487个,聚集创新创业人才2700余人,培育科技型企业10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建成校友经济产业园2个。全面深化与重庆高新区的战略合作,谋划建设“重大智谷”,推动头部企业落户,依托重庆大学科研平台,以产业基金为抓手,创新产业生态链培育模式,校地企协同打造“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高水平支撑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二是打造现代化产业发展区。瞄准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针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医学、物联网等领域布局高水平创新平台,组建量子材料研究中心,建设电子、光子实验研究平台,构筑高能级、多领域、体系化的平台基地集群。聚焦现代制造业建设重点领域,针对先进制造、智慧能源、低碳技术、先进材料等瓶颈制约,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企业提质增效。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探索“一院一地一产业”合作模式,已建成德阳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广安玄武岩纤维材料创新中心、机械传动綦江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平台22个,探索选派“教授专家”企业挂职、建立横向科研合作、共建专业性研究院的“三步走”合作机制,有效支撑装备、齿轮、材料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增值超过百亿元。三是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区。聚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设立校企研究中心和创新人才中心,成立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深化“众智计划”“智能基座”合作,建设鲲鹏等根技术为底座的实验室环境,开发基于盘古大模型、千帆大模型的开发工具链Model Builder、应用开发工作台APP Builder等AI原生工具。与华为、百度共建高性能计算平台、智能创新中心,正式运行“华为-重庆大学创新研究中心”,加速推进“重庆大学-百度智能云联合创新中心”,校企联合打造全栈自主可控的算力中心,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努力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