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作书面报告。来自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30余名专家组成员参加会议。
林蕙青指出,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打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她强调,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要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一是抓理念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着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全面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二是抓结构优化,一方面加快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体现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争取由“跟跑者”向某些领域的“领跑者”转变,实现变轨超车。三是抓模式创新,完善多主体协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推进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四是抓质量保障,加强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制订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师资评价标准与教师发展机制。五是抓分类发展,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努力培养各种类型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
与会专家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北京指南”。指南鼓励高校审时度势、超前预判、主动适应、积极应答,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探索实践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和分类发展的新体系。与会校长们纷纷表示,所在高校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率先开展新工科研究和实践,为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积累经验,成为新工科建设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专家们还围绕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政策措施、专家组工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阵容堪称“豪华”,40名成员中大学校长书记20人、副校长7人,“两院”院士15人、海外院士2人,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和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担任专家组召集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会议总结时指出,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的建设,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推动实施呼唤新工科的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的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硬实力呼唤新工科的建设。新工科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要面向产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新工科,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加速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据悉,今年2月和4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和天津大学分别召开了综合性高校和工科优势高校的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百余所高校采取不同形式对新工科进行了专题研讨,广东、浙江等地教育行政部门专门组织召开了新工科建设推进会,主动谋划加快建设新工科。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此次会议形成的“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起承转合、渐入佳境。下一步教育部将组织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立项,推动高校深入探索和实践。
(信息来源:教育部)